菜價波動,原因很多。但在人們長期關注的流通環節成本問題中,冷鏈系統建設的問題,卻又常常被人們所忽視。而這恰恰成了菜價大幅波動、生產經營者收益峰谷難控的重要癥結。江蘇的認識和探索,因此具有標本意義。
我國蔬菜價格波動頻繁,江蘇也不例外。經常出現的“菜賤傷農”現象,嚴重影響了菜農生產的積極性,也影響了城市蔬菜供應和消費市場的穩定。近年來,大中城市郊區原有菜地減少,城市人口逐年增加,各大中城市蔬菜自給率明顯下降。各地外調菜比例有所增大,流通成本也相應提高;但由于物流中冷鏈體系建設的滯后,全國每年僅運輸途中腐爛變質的水果、蔬菜等食品價值,就達700多億元,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浪費。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水果、蔬菜生產大國,國內的冷鏈物流產業存在著很大的發展空間。有關專家介紹,在一些發達國家,進入冷鏈流通的農產品占總量的95%以上。而我國目前果蔬、肉類、水產品進入冷鏈系統的比重只有5%、15%、23%。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冷鏈物流專業委員會統計,到2016年底,中國冷鏈物流市場營業額達2200億元,增長22.3%,冷鏈已成為當下最“熱”的產業之一。如此大的冷凍冷藏需求,必然帶動冷鏈產業的大幅度上升,但是就目前現狀來看,卻有著嚴重滯后的現象。
為什么“熱需求”,遇上“冷滯后”?首先是認識沒有熱起來,沒有看到新的需求,新的難題,在滿足和解決的過程中存在的巨大潛力和商機;其次是政策上沒有“熱起來”“重起來”;再次是社會輿論氛圍缺少關注和熱度。如果我們將農產品物流中的冷鏈體系建設,放到供給側結構優化的高度和角度,去認識問題,解決問題,也許,冷鏈“熱”起來的時日,為期就不會很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