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缺口
從信息化到數字化,再從數字化到數智化,是企業智能化發展的三部曲。我國的大多數冷鏈企業處在數字化或者向數字化轉型的階段。
信息化與數字化階段實現的是對事實的記錄,記錄過往的每個節點和單據信息,再將數據從線下搬到線上。在該階段,對冷鏈產品的溫度維穩、冷庫的利用率提升、冷藏車的配送效率、冷鏈運輸安全都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但冷鏈產業要從數字化走到智能化階段既要求企業掌握互聯網、物聯網與云計算等技術,對冷鏈物流流通中的各環節進行實時監控,還要打通生產商、供應商、銷售商以及消費者之間的信息壁壘,實現冷鏈物流各環節的降本增效。
一直以來,區域資源不平衡的問題困擾著整個冷鏈行業。在運輸上,車輛從山東到上海,運價處于高位,但從上海到山東,由于運價處于低位,調車十分困難。車輛與貨物的信息匹配,考驗的不是某家企業,而是整個行業協調能力。雖然也逐漸開始出現一些地域性的車貨信息匹配平臺,但并不能在全國范圍內統籌利用。
資源不平衡的不只有冷鏈運輸。從田間地頭的冷庫到產地的銷庫,體量已經逐漸充盈,保鮮技術的升級,讓產品的貨架期越來越長。但信息不打通,就無法合理做到各個環節數據公開透明,上到種植養殖,下到銷地訂單,固步自封。如果產地了解銷地的需求,銷地清楚產地的產量,供需關系就可以得到平衡,穩定物價,減少食材的損耗。
在技術上,國家政策一向持支持態度,在“十四五”期間,我國進一步推動冷鏈設施數字化的改造,推動冷鏈物流全流程、全要素數字化的進程,構建全國性、多層級的數字冷鏈網絡。同時,完善專業冷鏈物流信息平臺的建設,發揮數字化方式強化信息采集、交互服務作用,為冷鏈干線運輸、分撥配送、倉儲服務、冷藏加工等業務一體化運作提供平臺組織支撐。
此外,更需要企業開放共享與協同。筆者認為,技術的問題不難解決,意識才是行業發展的關鍵所在。腰部以上的企業承擔的是推動行業發展的使命,有引領行業走向的責任和義務,只有這些企業到達了更高的高度,才能讓腰部以下的企業看到正確的方向。只有他們意識到信息開放,共享的重要性,才能帶領行業突破信息不對等、信息孤島的壁壘,提升整個行業的效率。
開放共享
上海絕配柔性供應鏈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樊清信表示,從過往的經驗看,庫存過多是核心問題。冷庫的建設成本是普通倉庫的三倍,工作人員的薪資也比普通倉庫工作人員高出30%左右。以前大家都在談去中心化,核心邏輯是相通的,從消費者往回解構,解構生產計劃、解構種植計劃,要求冷鏈鏈條要有柔性和敏捷性。
“柔性”是冷鏈供應鏈十分重要的關鍵詞。對于冷鏈運輸來說,柔性可能更多的意味著能夠滿足客戶的體量和批次,從原來的一周一班、兩班,變成現在的日配,這就體現了所謂的“柔性”。目前C端市場,無論是一單貨物還是一批貨物,都能在很短的時間內送達,反推B端市場,小批量多頻次的需求相同,但行業沒有那么開放,尤其是在基礎建設還沒有完全建好的情況下,想要每天從上海發到云南很好滿足,但未必能夠每天都能從西藏發到上海,只有基建完善,形成生態系統,才能滿足柔性化的前提,否則即使做到了柔性,這部分的高成本也會轉嫁到消費者和企業身上,如果消費者不買單,企業就很難發展下去。
協同推進
令人欣喜的是,國家正在積極完善主干網絡,這就為冷鏈企業降低庫存提供了可能性。冷庫占據了冷鏈企業很大一部分的成本,當基礎設施完善起來,依靠主網絡的配送能力與配送頻率就會得到提升,以此代替部分庫存的占用,并改變冷鏈用戶多分層多庫存的模式,庫存降低了,損耗就變少了,成本也就節省了下來。
目前也有很多企業已經配備了全國的網絡,但覆蓋的深度、網點的密集程度、配送的能力都各不相同。而當國家主干網絡建立起來,就會重構整個行業,在各個企業的協同之下,打造一張真正的全國性質的網絡,真正降低全行業的成本。
在“四橫四縱”8條國家冷鏈物流骨干通道中,“四橫”是指北部、魯陜藏、長江、南部四大通道,“四縱”指西部、二廣、京鄂閩、東部沿海四大通道。通過“四橫四縱”串接農產品主產區和19個城市群,形成內外聯通的國家冷鏈物流骨干通道網絡。除了主干網絡的建立,中國國家發改委經濟貿易司副司長張江波曾介紹稱,針對解決中國農產品生產、消費相對分散與冷鏈物流規模化發展之間的矛盾,《“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創新性地提出產銷冷鏈集配中心建設。包括在產地,建設一批產地冷鏈集配中心,推廣“移動冷庫+集配中心(物流園區)”等新模式,提高產地冷鏈設施利用效率和農產品產后商品化處理水平;在城市,建設一批銷地冷鏈集配中心,集成整合流通加工、區域分撥、城市配送等功能,優化城市冷鏈設施布局。
通過各方協同推進,我國將有效推動冷鏈物流形成網絡規模經濟效應,拓展冷鏈物流服務網絡,促進冷鏈物流提質增效降本,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農民增收,支撐城鄉居民消費升級。
因此,在筆者看來,企業應該跟隨市場和行業的變化順勢而為,然后砥礪前行。在主干網絡和區域核心的基礎上,提升配送頻次,遠離核心區域的地方也能增加配送頻次。
基建完善帶動的不只是信息的透明與供應鏈的柔性化,也能更靈活地適應消費市場的變化。物流的基礎就是基建。商流推動物流發展,物流促進商業革新,二者相輔相成,攜手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