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首個大件物流智能無人倉在日日順物流(即墨)產業園正式啟用。這對于物流產業鏈的關鍵一環—倉儲物流來說,“智慧物流”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物流行業產業鏈的“智慧轉型”讓人充滿期待。
智慧物流漸行漸“近”
近年來,物流行業快速發展,行業需求不斷疊加,同時也刺激著物流領域向“智慧化”領域變革。無人車上路、無人機試飛,機器人運輸等場景化應用在物流行業越來越豐富。
日前,國內首個大件物流智能無人倉在日日順物流(即墨)產業園正式啟用。該無人倉應用全景智能掃描站、關節機器人、吸盤龍門揀選機器人等多項定制智能設備,采用5G和視覺識別、智能控制算法等人工智能技術,可實現24小時不間斷作業,每天自動進出庫大件商品2.4萬件。
除了物流快遞企業之外,阿里、京東、蘇寧等一些主流電商,也紛紛布局智慧物流。
阿里菜鳥以數據為核心,通過社會化協同,打通了覆蓋跨境、快遞、倉配、農村、末端配送的全網物流鏈路,提供大數據聯通、數據賦能、數據基礎等產品,其末端配送無人車“小G”已經經過多次迭代,還與一汽解放聯手發布了自動駕駛卡車“公路高鐵”。
京東則依靠各類物流作業機器人,實現從商品入庫、存儲到揀貨、包裝、分揀、裝車的環節都無需人力,全面改變傳統倉儲運行模式,極大提升效率并降低人力消耗。目前,京東分別在濟南、武漢、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超高效率無人倉。
蘇寧物流研究院也投入1億元,圍繞“超級倉、超級配、超級算法”研發智能技術和智能系統,這些“超級項目”包括云倉自動化、智能算法、機器人矩陣、自動駕駛配送等。
從各領域密集布局“智慧物流”的動作來看,發展智慧物流是降低物流成本的大勢所趨,物流智慧化的腳步與我們漸行漸近。
新技術為智慧物流發展“破障”
眾所周知,物流行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工作模式運轉流程的冗長,消耗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此外,物流成本較高成為制約物流行業發展的一個痛點,也是智慧轉型改革的一個難點。那么,當5G、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等新興技術加碼,改革物流行業的難點能否得到緩解?
無疑,新興技術的驅動之下,云、IOT、大數據、5G等技術應用,助力實現萬物互聯,這為智慧物流提供了非常優越的條件,物流行業服務從高速度向高質量的愿景有望實現。
以無人分揀技術為例,無人技術將人工效率提高近7倍,節省70%的人力,避免無效運輸;無人機技術,可在偏遠地區搭建低空飛行網絡實現物流服務觸達,發掘農村電商潛力。
今年,在疫情的催化下,“無接觸配送”被市場看好,物流機器人自動揀貨貨架、自動化輸送設備已經在倉儲物流體系中廣泛應用,無人駕駛卡車等等場景應用成為復工復產更加安全而有效的手段,在5G和物聯網等技術的支撐下,整個產業鏈的場景應用豐富。物流作為國家經濟的支撐性產業,或將成為新基建時代下新業態應用的“黑馬”。
智慧物流發展新風口開啟
當前,“新基建”的東風正吹遍中國大地,助推著各行業加速智能化轉型。智慧物流作為能夠助力企業實現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市場前景不容小覷。
數字表明,近年來我國物流業一直處于加速跑狀態。自2014年以來,我國社會物流總額持續增長:2017年為252.8萬億元,2018年為283.1萬億元,2019年為300萬億元。《中國智慧物流2025藍皮書》指出,預計到2025年,中國智慧物流服務的市場規模將超過萬億。
可見,物流在推動經濟和城市運行中所扮演的角色分量很重,對居民生活、城市發展乃至社會演變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市場人士認為,物流將成為5G和物聯網的重要應用領域。
物流行業作為國家經濟的支撐性產業,從傳統的貨品流動發展到如今的智能體系化運營,智慧物流儼然已成為各個企業的必爭之地。數據顯示,智慧物流企業的融資事件在不斷增長,2010-2018年融資事件總計403起,據已公開的具體融資計算,總額高達711.6億元,按照均值計算,每起融資規模均以億元為單位,融資金額達1.7億元。可見智慧物流已然成為物流行業的下一個風口。
值得一提的是,業界專家普遍認為,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智慧物流起步晚、基礎薄弱,相應的互聯網基礎設施智能化規劃建設不足,物流環節間的智能匹配、智能調度、自動化運作在短期內難以實現。
那么,智慧物流離我們還有多遠?在當下的這個數字化浪潮中,5G將會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是生產力的技術,而這也是讓“傳統物流”走向“智慧物流”的關鍵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