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國內制造技術的提高和市場需求快速增長,無論是物流裝備層面的品類還是技術已經越來越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得益于中國總體規模龐大的物流體量和需求,在應用場景、軟硬一體化方面有著豐富落地經驗,在人工智能和傳統物流技術結合方面,中國已在引領世界發展潮流。
海爾集團旗下青島日日順物流日前啟用了其首個大件物流智能無人倉庫,能將倉庫的運營效率大幅提升。根據用戶需求不斷迭代的場景物流,正在成為物流企業進一步探索和優化技術投入的方向。
智能物流新賽道
與手機、剃須刀、零食等小件商品不同,大件商品體積大、重量大、包裝規格多樣,因此,大件倉儲的標準化、自動化、智能化難度大,長期以來都是國內物流行業難以突破的課題。
在日日順位于青島即墨的智能倉庫里,第一財經記者看到一排排鋼結構貨架鱗次櫛比,構成了無人倉的主體,四向穿梭車和智能提升機周而復始地執行一件件來自海爾、格力、海信等不同家電品牌商品的出庫任務。
“一件貨物從接收訂單信息到完成分揀,這個過程只需要20秒。”一位工作人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通過大數據系統鏈接前端用戶和后端工廠,實現了一次性精準滿足用戶個性化定制需求。”據介紹,與傳統倉相比,智能無人倉作業效率提升1倍,揀貨準確率達100%,空間使用效率提升3倍。”
無人倉不僅集中應用了全景智能掃描站、關節機器人、龍門揀選機器人、AGV全自動搬運輸送線、全自動上下架堆垛機等多項智能設備,還采用了視覺識別、智能控制算法等人工智能技術。這些硬件和軟件采集的數據都集中于一個智慧“大腦”——場景物流生態云平臺。在這顆“大腦”的指揮下,所有智能裝備以三維數字孿生進行管理,八大核心系統獲取所有運營數據,實現所有環節智慧運行和匹配。
智能無人倉是一個無人化的“黑燈倉”,可以24小時不間斷無燈作業。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賀登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的智能物流正在引領全球的發展,基于新基建構建智慧化、數字化、可視化的物流體系,已經成為中國物流行業搶位的新賽道。”
大件智能化物流也是物流企業近年來競相布局的賽道。去年7月,京東物流位于天津東麗的亞洲一號大件智能物流園區啟用,同時首個大件智能倉庫曝光,與傳統作業方式相比,亞洲一號智能倉的運營效率提升了6倍以上。
探索場景物流模式
青島日日順物流公司為海爾集團旗下供應鏈和場景物流平臺,海爾集團持股比例56.4%,2013年青島日日順物流獲得阿里巴巴戰略投資,目前阿里巴巴持有該公司29%股權。
“場景”、“生態”和“引擎”已經成為海爾在產業物聯網時代發展中的三大核心關鍵詞。
海爾集團CEO張瑞敏提出:“物聯網時代,產品一定會被場景替代,行業一定會被生態覆蓋。”而物流企業通過行業間的跨界融合和聯合驅動打造新場景、新體驗,能形成生生不息的“熱帶雨林”,實現生態的共贏進化。
日日順CEO王正剛在即墨無人倉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市場對物流更多元的需求,日日順物流正在打造開放式的物流生態圈體系,以倉儲+運輸為基礎,升級到‘云倉+云配’的物流服務體系,在傳統物流服務的基礎上向整個生態供應鏈前后端進行延伸。”
王正剛表示,對于用戶需求的感知主要是來源于大數據的產生、收集和分析。“用戶的信息傳到我們的平臺上之后,我們也在探索如何去分析利用這些數據,來預測用戶的需求,數據的價值還有待進一步發揮,最終的目的是銷售完產品之后,如何激發新的需求。”王正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在賀登才看來,基于場景生態物流模式的日日順今年的增長將會超過兩位數。“物流行業是一個很大的場景,我們強調產品的生產,商品的銷售,以及售后的服務應該是全流程和全周期的,而且未來服務所占的比重會越來越大,包括維修、回收等問題。”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日日順的年營業額已經達到了上百億元人民幣的規模,該公司的物流利潤也達到數億規模,公司未來還將在資本市場有所布局,希望進一步提升盈利能力,并將生態利潤的規模占比進一步提升。
“未來我們的發展將會專注于場景物流模式探索,物流科技化的投入以及全球網絡化的布局等方面。”王正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物流企業要走出去,仍然面臨不小的壓力。“我們現在已經在印度等東南亞國家開始建倉,相比而言,歐洲市場的物流體系更加成熟,要進入歐洲還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