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順豐控股(35.650, -0.61, -1.68%)實現營業收入909.43億元,同比增長27.6%,凈利潤同比下降4.57%,市場份額并沒有大的拓展。
2018年公司不斷砸錢并購重貨、冷鏈等資產,介入到擁有12萬億規模的供應鏈市場。
相比傳統快遞市場競爭的白熱化,在供應鏈“藍海”市場里,公司轉型綜合物流商的步伐步步為營,但是,未來新業務板塊培育周期內的持續投入,仍會讓公司面臨較大壓力。
快遞主業增長放緩
3月11日,阿里以46.65億元投資申通快遞(23.230, 0.71, 3.15%)(002468.SZ),順豐控股(002352.SZ)收購德國敦豪在華業務后發布“順豐敦豪供應鏈中國”品牌,兩巨頭在物流行業內的角力一個向左一個向右。
從2015年開始,阿里陸續投資圓通速遞(13.450, 0.40, 3.07%)(600233.SH)、中通(ZTO)和百世(BEST),這些快遞企業成為阿里物流版圖上的重要棋子。
2017年數據顯示,中通、圓通、申通和百世營業收入,同比增速分別為33.4%、18.81%、28.10%和126%。2017年,順豐營收增速為23.68%,2018年升至27.6%。
市場份額方面,2017年,中通、圓通、申通及百世的市場份額分別為15.5%、12.6%、9.73%和9.4%。順豐的市場份額在2017年為7.63%,2018年為7.62%。
在快遞件量上,順豐無法與其他幾家相比。中通、圓通、申通和百世在2017年業務量分別為62.2億票、50.64億票、38.98億票和37.7億票,2017年,順豐業務量為30.52億票,2018年升至38.69億票。
值得關注的是,公司的時效產品和經濟產品收入開始下滑,2018年,順豐時效產品和經濟產品分別實現收入533.56億元和203.98億元,合計737.54億元,占比公司營收的81.10%,同比下降5.19%;2017年,時效和經濟產品收入合計同比減少3.58%。
2017年至2018年,公司速運物流營業成本分別同比增長22.93%和30.38%,毛利率同比分別增加0.42%和-2.13%。
轉型綜合物流商
公司早已嘗到新業務的甜頭。
2018年報顯示,公司新業務板塊收入為171.89億元,同比增長75.94%,新業務收入比重從2017年的13.71%增至18.90%。
新業務中的快運業務、冷運及醫藥業務、同城業務以及國際業務,分別實現收入80.55億元、42.44億元、9.95億元和26.29億元,分別占比營收的8.86%、4.67%、1.09%和2.89%。
其中,快運和冷運業務板塊,分別增長82.98%和84.88%,是公司在2018年里并購的重點。
2018年3月,公司斥資17億元收購廣東新邦物流有限公司71%股權,建立順心捷達快運業務獨立品牌。
2018年8月,公司與美國夏暉集團成立新夏暉,拓展冷鏈供應鏈領域市場,新夏暉合資方美國夏暉公司是麥當勞指定服務商,順豐重心將在B端為連鎖企業提供物流綜合解決方案。
2018年10月,公司55億元收購德國郵政敦豪集團在華供應鏈業務,設立順豐敦豪供應鏈中國公司,介入國際供應鏈市場。
在此之前,公司還領投了美國知名科技貨代公司Flexport c+輪融資,為客戶提供海陸空貨運、報關及貨物保險等服務。
2017年,公司23億入股鄂州機場合資公司,在中國中部地區、在航空的布局,已是公司轉型綜合物流企業的重要保障之一。
擬再融資160億
2014年,公司成立冷運業務板塊;2015年,公司推出重貨業務,兩個業務板塊均是物流市場中增長較快的細分門類。
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物流市場規模在12萬億,其中殺紅了眼的快遞行業市場收入規模剛突破6000億。
在這片市場,冷運和重貨業務板塊成為順豐重點發力板塊,培育周期比較長,迄今為止,兩項業務并沒有多大起色,2018年,冷運及醫藥業務、快運業務收入合計122.99億元,合計占比公司營收的13.53%,同比增長4.13%。
培育新業務是個長期過程,公司不惜發債,2017年至2018年,公司累計發行5次債券。
2017年10月,發行2017第一期債券5.3億元;2018年8月至10月,分別發行2018第一期債券8億元、2018第二期債券6.7億元;海外美元債34.08億元(折合人民幣)以及2018第一期中期票據10億元。
2019年1月4日,公司公告披露擬通過全資子公司深圳順豐泰森控股在境內外發行不超過等值人民幣160億元的債務融資產品,主要用于補充營運資金、償還銀行貸款及其他債務。
2018年報顯示,公司資產負債率從2017年的46.23%升至2018年的4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