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鏈物流市場潛力無限 突破五大方面實現健康發展
發布時間:2017-09-06
近些年,隨著冷鏈市場不斷發展,消費者對冷鏈商品的需求不斷遞增,對冷鮮產品的質量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目前,雖說冷鏈物流體系還不夠完善,關鍵環節冷鏈技術及設備還不夠好,但是未來,在國家、企業、技術等多重推動下,我國冷鏈行業有望從供應鏈、標準、成本、末端以及設施這五方面實現突破,推動冷鏈業健康發展。
記者根據有關數據了解到,從2013年開始,我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不斷擴大,2016年的市場交易額已經接近千億元,預計2017年會增至1500億元,從這些數據來看,能夠充分說明我國冷鏈市場的良好發展前景。
冷鏈物流分為多種類別,有全程冷鏈型、物流型、加工型、倉儲型、落地配型。一般情況下,冷鏈產品從田間、采后到預冷、冷藏,再到冷藏運輸車、批發站冷庫、超市冷柜,需要經過多個環節,涉及多類制冷設備,最終送到消費者手中。冷鏈運輸中任何一個環節斷裂,都會對保鮮品質造成一定的影響。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姚建芳介紹,目前我國大部分鮮活產品物流以常溫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為主,還沒有形成完善的冷鏈物流體系。
從冷鏈行業整體發展情況來看,有筆者覺得,未來幾年我國冷鏈物流業有望迎來新的發展階段,同時以下五個方面將不斷地改善,以推動冷鏈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首先,供應鏈。供應鏈體系建設對冷鏈物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一般來說,冷鏈供應鏈體系建設要緊抓兩端,一頭是生產端,另一頭是消費端。有筆者認為,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采用企業型、平臺型、生態型供應鏈發展模式。
其次,標準。目前,我國冷鏈物流標準近百項,但是大多數為推薦性標準,只有少數為強制性標準,如《冷庫設計規范》,對企業的約束力不強。此外政府對冷鏈市場的監管不夠徹底,因而造成了市場上冷鏈物流設備亂象叢生,比如大量不符標準的“黑冷庫”和“黑運輸車”。一方面是冷鏈市場發展前景龐大,另一方面市場缺乏具有約束力的行業標準。隨著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加快發展冷鏈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進消費升級的意見》,讓我們對未來冷鏈市場標準不斷完善充滿了希望。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冷鏈物流分會秘書長劉龍昌表示,未來“冷鏈物流行業標準”的問題會得到有效地解決。
再次,成本。記者了解到,在全國接近5000多家生鮮電商中,純盈利的電商不足5%,其余的多處于虧損狀態,當然也有小部分勉強盈虧平衡。一方面,在倉儲方面要建立專門的冷庫,在配送時要使用專業的冷藏車,對包裝
材料也要求很高。另一方面,有些實力的企業自建生鮮全冷鏈物流體系,通過專業研發的溫控技術、材料和設備,從倉儲、分揀、運輸到末端配送,真正實現了全程“冷鏈”配送。有筆者覺得,這種方式雖說能夠確保產品的運輸品質,但是冷鏈運營成本很高等等。這些都會大大增加配送成本,如何有效地降低成本,是冷鏈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然后,末端配送。冷鏈配送的關鍵是,從點到面將冷鮮產品送到每個小區、每位消費者手中,讓“末端配送不脫鏈”。隨著冷鏈技術的不斷發展,目前在冷鏈運輸當中已經能夠實現溫度數據的實時追蹤,大多數企業都能夠做到,而且在醫藥冷鏈配送領域溫度控制也很成熟。目前生鮮冷鏈配送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末端配送包裹材料創新。
最后,設施。在我國,冷鏈基礎設施較為薄弱,在產地預冷、包裝、加工等環節設施有待完善。此外相關環節的冷鏈物流設備過于陳舊,新設施設備的更替不能及時滿足市場需求。比如我國冷鏈物流園設施建設多以冷庫為主,少有冷凍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