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滿足差異化需求。第一,《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實施方案》等一系列利好政策陸續出臺,為農產品冷鏈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因此,可利用好中央及地方財政專項支持資金,根據各地不同情況及實際需求,對農產品冷鏈物流基地以及產銷冷鏈集配中心進行相應的建設及改造,解決全國范圍內冷庫設施缺乏且分布不均的問題,滿足龐大的農產品產銷需求。第二,準確分析市場的不同需求并進行精準對接,建設功能齊全的高標準儲存設備,實現冷鏈基礎設施結構多元化。比如:根據不同種類農產品特點按需定制設備;對于季節性需求明顯的農產品及相關市場主體,可以建設租賃型冷庫;對于商超和生鮮電商等企業主體,可以嘗試建設產地生鮮集配中心和便捷的移動式冷庫;在生產端建設具備保鮮、預冷、初加工功能的中小型倉儲設施,在消費端完善城市末端冷鏈物流設施建設。
構建可溯源服務及監管系統,打造標準化、專業化冷鏈體系。第一,建立全鏈條、協同化的冷鏈物流信息服務系統,方便生廠商、經銷商、第三方食品冷鏈供應商進行準確、及時的溝通協調與對接,降低成本、減少損耗。第二,建立可追溯的冷鏈食品安全監管系統,實現全流程跟蹤檢測,通過靶向性監管和過程追溯充分保障食品安全。建立專業認證體系和市場準入制度,倒逼企業履行主體責任,驅動行業健康發展。第三,開展冷鏈網絡服務能力標準化建設,明確從生產到流通、消費各環節相銜接的統一標準,加強自動化智能化分揀、搬運、裝卸等設施設備應用,提高冷鏈整體作業效率。第四,加快培育、引進農產品冷鏈高技能、專業化人才,與高校及研究機構合作,充分利用科研資源推進成果轉化,以專業化助推農產品冷鏈高質量發展。
科技賦能全鏈條,推進智能化、綠色化技術應用。第一,結合當前信息化、智能化前沿進展,有針對性地探索智能分揀、精準控溫、智能倉儲、無接觸配送、大數據補貨等新型冷鏈物流信息化技術。第二,加大對冷鏈相關先進裝備的研發力度。比如,如何利用物聯網與冷鏈的有機融合,實現視頻采集、溫濕感應等設備的研發與使用。第三,推進節能環保、新型制冷等技術的加速應用以及冷庫、冷藏車等能效標準的制定,尤其在實現“雙碳”目標背景下,完善綠色冷鏈物流技術裝備認證及標識體系,探索如何優化用能結構,以及如何加強冷鏈物流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
提升規?;?、組織化程度,促進供應鏈上下游有效協同。第一,將農產品冷鏈行業進行細分,明確各個環節的分工與責任,通過提高組織化、專業化程度,降低成本,提高運行效率。第二,積極培育農產品冷鏈行業的龍頭企業,發揮對現有冷鏈網絡的整合作用,提高冷鏈系統協同程度。第三,打破信息壁壘,健全服務系統,加強上下游企業統籌規劃與資源整合,實現存儲中心運營、干線運輸、城市冷鏈配送等不同環節的有效銜接和配合,做好“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無縫銜接。
撬動多方資源,完善農產品冷鏈保障體系。第一,利用財政資金吸引社會資本、商業力量進入農產品冷鏈行業進行建設與創新,為冷鏈行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和動力。比如可以借鑒國外經驗,整合裝卸運輸公司、加工包裝和分類配送中心以及銀行等相關組織進入農產品交易服務網絡,以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同時,還可以借鑒第三方冷鏈平臺聯合保險公司的具體實踐,創新探索農產品運輸過程理賠服務。第二,加強資金支持與保障體系的建立,從物流、財政、稅收、資金等多維度為農產品冷鏈發展提供支持。比如,實施產地生鮮集配中心和產地冷庫的專項補貼,對成本較高的冷鏈運輸車提供購車補貼,針對農產品冷鏈信息系統提供信息化建設補貼等。
廣泛發動宣傳教育,強化相關主體冷鏈認知。第一,針對市場各主體對于農產品冷鏈系統了解不足的情況,可以借助公眾號、融媒體等多樣化渠道科普宣傳農產品冷鏈對降低損耗率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作用,廣泛宣傳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獎補政策、實施內容和技術要求,提升相關利益主體參與全程有效冷鏈的認知與積極性。第二,借助行業協會、高校及相關機構舉辦農產品冷鏈主題論壇并搭建信息溝通交流平臺,有效鏈接全鏈條上的不同主體及企業進行對接合作。第三,農產品冷鏈全鏈條上的企業可聯合進行宣傳,推廣精細化冷鏈管理的生鮮農產品,逐漸影響并培養消費者的消費意識及習慣,樹立市場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