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這個說法?對我們日常防護有什么影響?是否影響入戶消殺的必要性?
針對上述問題,大河報·豫視頻記者采訪河南省疾控中心消毒與媒介生物控制研究所醫師張葉進行解答。
如何理解最新公布的這一結論?
這個結論是分級分類、科學精準、動態調整物品新冠防控措施的重要依據,為進一步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的要求,國家對進口非冷鏈物品核酸檢測及預防性消毒措施做出了調整:文件明確,對于進口非冷鏈物品,不再實施核酸采樣檢測。
對于高風險進口非冷鏈物品,按相關要求進行預防性消毒。對于高風險但不適宜預防性消毒的以及被判定為低風險的進口非冷鏈物品,不再實施預防性消毒。
取到快遞是否不再需要酒精消殺?
這個結論的得出有兩個條件:
1.常溫;
2.大部分物品表面。
根據這一結論,對于大部分普通快遞,可能通過放置的方式達到不傳播新冠病毒的目的。但對于高風險物品特別是冷凍物品,仍要做好消毒處理和防護措施。
街道大規模消殺,這樣的措施還有必要嗎?
消毒是切斷疾病傳播鏈的有效措施。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們倡導的是對可能導致病毒傳播的重點場所、重點對象進行科學、有效的消毒。
最新結論是否影響入戶消殺措施?
入戶消毒是在病例或無癥狀感染者轉移后,對其居所進行的徹底消毒。由于病家環境非常復雜,不能保證病毒在所有物品表面存活時間都很短,比如污染物、冰箱等,入戶的終末消毒是確保病家無害化的有效措施。
入戶消毒應嚴格執行消毒技術規范,同時注重加強與住戶的溝通,對于一些特殊物品,根據風險研判,可視情況采取密閉封存、長時間靜置等無害化處理方式,保證在正常使用前沒有活病毒的存在。
日常生活中公眾如何做好預防措施?
新冠病毒傳播力強,日常生活中,公眾還是要堅持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風等良好的習慣,避免麻痹、僥幸心理。
相關鏈接
進口非冷鏈物品:
指運輸溫度在10℃以上的進口物品。
進口非冷鏈物品被污染風險分為:
低風險和高風險2個風險等級。
進口非冷鏈物品被污染風險等級判定原則:
來自新冠肺炎疫情低風險國家(地區)的進口非冷鏈物品;
所有大宗散裝貨物,包括煤炭、礦石、化工原料、糧食、飼料、牧草、原木等進口非冷鏈物品;
裝載入境物品的航空器、船舶、列車、汽車自離開啟運口岸起超過24小時的進口非冷鏈物品;
裝卸時不與裝卸人員接觸的進口非冷鏈物品;
已實施預防性消毒的進口非冷鏈物品。
不屬于以上任一情形的,或無法判定風險等級的進口非冷鏈物品,按照“從嚴”原則,判定為高風險。
此外,如果判定為低風險的進口非冷鏈物品,運載該物品的交通工具司乘人員中發現有確診病例或無癥狀感染者的,由地方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研判風險等級。
特殊用途的進口非冷鏈物品由地方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研判風險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