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市場需求 找準農村物流短板弱項
河南農村數量多、分布廣,農村消費潛力大。近年來,河南持續推進農村物流體系建設,取得了突出成效。但同時,河南農村物流體系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主要體現在流通基礎不牢、流通體系不暢、流通成本不低、流通服務不優和流通效率不高等方面,與人民群眾的期待和需求還有一定差距。
一是“最初一公里”設施建設不健全。農產品上行主要以需要冷鏈運輸的水果、蔬菜等農產品為主。目前,河南冷鏈物流布局還不完善,冷庫、冷藏車擁有量不能滿足農村市場需求,產地冷鏈物流基礎設施比較缺乏,銷地冷鏈分撥配送體系不健全,跨區域農產品冷鏈物流網絡仍不完善。二是“最后一公里”配送下沉困難。河南行政村數量4.5萬多個、鄉村常住人口4304萬,但開設的農村網點還沒有實現全覆蓋,末端服務能力不足。三是物流信息化水平較低。很多農村地區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物流信息公共平臺,缺乏集數據交換、信息發布、智能配送、庫存管理、決策分析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四是高素質物流人才缺乏。農村物流園區、企業與配送中心在儲存、運輸、配送等領域缺乏專業化復合型物流技術和管理人才,也沒有形成多層次人才培養結構和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
強化發展導向 構建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格局
以建立健全暢通高效、集約共享、貫通城鄉、安全規范的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為目標,構建由縣級寄遞公共配送中心、鄉鎮公共配送綜合服務站、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組成的三級物流配送體系,推動河南農村物流供給能力和服務質量顯著提高。
一是強化市場導向。堅持市場主導,充分發揮市場作用,進一步激發釋放市場主體活力,適應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農民消費升級需求,加快完善農村物流節點倉儲配送、流通加工、電商快遞等綜合服務功能。二是強化改革導向。著力破解制約農村物流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深化農村寄遞物流“放管服”改革,簡化農村快遞末端網點備案手續,取消過多過嚴的限制。三是強化問題導向。加快補齊農村冷鏈設施短板,推動農村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涵蓋產地預冷、冷藏儲存、冷藏車運輸、冷庫儲存、配送、零售、電子商務等一體化的冷鏈物流產業鏈。四是強化共享導向。推動配送資源共享銜接、物流共同配送,促進“多站合一、一點多能、一網多用”,鼓勵郵政、快遞、交通、供銷、電商等多方合作,擴大“快遞進村”工程覆蓋面,提升快遞物流配送的體量和時效。五是強化融合導向。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為突破口,構建高質量的城鄉寄遞物流運輸體系,推動城鄉市場和物流體系融合化、一體化發展。六是強化質量導向。推動農產品物流體系和全程質量監管體系構建,實現農產品從種植、采摘、生產加工到銷售全過程的追溯與監控,建立值得信賴的農產品品牌形象。
構建七大體系 加快農村物流體系建設
農村物流體系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和民生工程,涉及多個產業、多個部門以及基礎設施、產業基礎、政策環境、運營模式等一系列要素,因此,加快推動河南農村物流發展,需要聚焦短板、多方發力、綜合施策。
一是建立健全規劃政策體系。整合現有農村物流資源,做好農村物流發展頂層設計和農村物流節點功能布局規劃。建立支持農村物流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積極落實財政、稅收、土地、信貸、保險等政策,加強對農村小微物流企業的政策支持。二是完善末端公共配送體系。深入實施“快遞進村”工程,打通農村物流“毛細血管”,因地制宜創新農村物流配送模式,創新O2O共同配送、智能箱投遞、服務站投遞、無人投遞、零接觸投遞等智能配送模式,提升農村末端物流配送效率。三是建立全程冷鏈寄遞物流體系。強化冷鏈布局,整體提升冷鏈物流運輸能力,通過聯合合作、平臺對接、資源共享方式,建立覆蓋生產流通各環節的全程冷鏈寄遞物流體系。四是完善物流基礎設施體系。抓好農村交通運輸、網絡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村公路建設項目向進村入戶傾斜,加強農村物流信息化網絡建設,加快建設“一站通”農村供求信息聯播系統、網點展廳等多元化服務平臺,加強人工智能技術在農村物流中的應用,搭建“互聯網+智慧物流”農村物流產業鏈平臺,實現農村物流鏈條精準追蹤。五是構建農村物流人才體系。培養物流專業技術人才,提升本地物流人才技能,選拔本土農村物流帶頭人,形成“傳幫帶”機制,積極引導農民回村創業,扶持自營物流,引導從事末端配送工作,吸引畢業大學生返鄉建立農村物流團隊,更好地服務農村物流發展。六是加強農產品標準化體系建設。創建農產品物流標準化體系,進一步制定農產品物流服務規范標準、信息管理標準、信息技術標準、運作流程標準等,實現農產品物流專業化建設,打造一批農村物流標準化品牌。七是優化物流電商協同發展體系。推動農村寄遞物流與農村電商協同融合發展,打造完整的“電商+寄遞”產業鏈條,積極開展農村電商快遞協同發展示范區創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