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全面提升農產品冷鏈物流倉儲保鮮能力
發布時間:2022-03-15
伴隨持續性消費升級,我國已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肉蛋奶及蔬菜、水果消費大國,但流通環節的損耗也觸目驚心,每年我國都有約30%的生鮮農產品損耗在流通環節。因此,如何提升生鮮農產品倉儲保鮮和冷鏈物流能力、減少流通損耗、提升生鮮農產品品質,進而達到推動產業發展、助農增收的目的,成為兩會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推動冷鏈物流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表示,目前我國冷鏈物流產值達2600億元,在“十四五”末期將超5000億元。因此他建議應加大對社會化專業冷鏈公司的扶持力度,加大對冷鏈物流行業的專業化、規范化管理,達到推動行業標準、提升行業運營效率、為相關行業提供好基礎保障的目的。
針對傳統生鮮農產品流通格局,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建議應建立東西部間生鮮農產品直達快速通道。
從技術層面來看,全國政協委員、
北京首農食品集團知聯會會長唐俊杰針對目前冷鏈行業存在的對“氨
制冷劑”的“非理性限制”提出了建議。“使用綠色、低碳、高效的氨制冷劑是推動冷鏈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環節,一直以來氨制冷劑都是冷鏈行業的主流選擇。”
以冷鏈物流建設帶動產業提質增效
被稱為“大別山牧羊女”的全國人大代表、
湖北省羅田縣錦秀林牧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錦秀對家鄉的黑山羊產業尤其關注,她認為雖然多地特色產業都做起來了,但產業鏈延伸還不充分。“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較低,產地初加工意識不強,同時基層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相對滯后,直接影響農產品品質保障和流通效率。”劉錦秀說。
因此她建議加快培育專業化、市場化社會服務組織,向市場信息、冷藏保鮮、冷鏈物流、加工營銷等領域拓展;同時推動產業鏈延伸,加強農產品產后商品化處理設施、冷鏈物流設施、末端零售網點等基礎設施建設,鼓勵發展加工、物流、儲運、銷售、信息服務等產業,延伸產業鏈條,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對于前幾年大批“落地生根”的脫貧產業項目,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農產品加工與食品營養研究所研究員李武建議,除了繼續加大對農業產業項目的支持力度,也應關注農產品產后保鮮與加工對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就業增收的重要影響。
“很多水果、中藥材等都是脫貧致富的好產業,現在它們盛收期陸續到來,集中上市肯定會出現價格波動,因此應大力發展農產品保鮮與加工業,改變農產品多以‘初級產品’進入市場的局面,從而提高產業整體效益。”李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