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年輕人寧愿送外賣也不去工廠”的新聞刷屏,制造業似乎不再對年輕人具有吸引力。與此同時,根據南方都市報的報道,廣州出現了工廠的招工老板站在街頭舉牌招工的現象,但應征者卻是寥寥無幾。
兩相對比,令人印象深刻。
網購時代的“倒逼式就業”
早在今年年初,一個內地的專車司機告訴我說,他原本也是在廣東打工的工人,因為工廠不景氣,干脆辭職回故鄉,一邊做小生意一邊開起了專車。
類似于這樣的事例其實還有很多,不少回鄉的打工仔進入了“物流行業”,要么是貨運(送快遞),要么是客運(開專車)。
無論是通過新聞報道還是現實生活的體驗,我們每個人都會感覺到現在中國經濟正在發生的巨大變化。對此,有人哀嘆制造業的迅速衰落,有人則是稱贊產業轉型的成功。
但我認為,這既不是衰落也不是成功,目前的中國經濟結構正在經歷一場“橫向轉移”。
快遞行業從制造業“搶人”,這個趨勢并不是一天兩天。近幾年每年的春節后,物流快遞公司都會以比制造業更好的工資待遇招攬年輕勞動力。有數據顯示,外賣行業從業者的平均年齡在26歲到30歲,35歲以下更是占比近七成。
根據去年的統計,快遞業吸納就業人口超百萬人,間接帶動就業人數超千萬人。物流行業的整體從業人口超過五千萬,占全國就業人員6.5%以上,并且還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
快遞行業為何這么火爆?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在幾年前已經進入了一個“網購時代”。世界上還沒有哪一個國家像現在的中國這樣風靡網購。
據最近一次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統計,2018年中國網民規模達8.29億,網購用戶規模達6.1億。2018年,天貓發起的“雙十一”購物狂歡節全天成交額達2135億元。
就在十年前,這個數字僅為5100萬元。十年之間,增長近4000倍。我們從“雙十一購物狂歡節”的爆發式增長,不難想象到網購潮流在中國匪夷所思的總爆發。
根據一份電商行業的報告,網購的總規模占社會零售總規模的比例從2010年的3.5%上升到了現在的19%,在未來十年內,極有可能增長到超過30%以上。越來越多的網購者,越來越頻繁的網購行為,這必然需要更龐大的快遞物流行業。
換言之,正是這些大量存在的快遞小哥構建了網購潮流存在的基礎。
從就業的層面來看,網購的快速發展和傳統制造業的衰落對年輕人的就業取向形成了“倒逼式就業”,也形成了越來越多的快遞小哥,滿大街跑的快遞電單車,以及越來越懶的購物者。
未來,還將有更多人加入到快遞行業來。
實體經濟不好,快遞會受到連帶影響
快遞行業蓬勃發展,誰最受益?是快遞小哥嗎?當然不是。按道理說,最受益的是快遞公司。順豐、韻達、申通等快遞公司都是上市的股份公司,但快遞行業雖然火爆,這些知名快遞企業的股票表現卻并不盡如人意。
在快遞人員流入速度最快、行業凈利潤最多的近兩年,順豐、韻達等等知名快遞公司的股價并沒有水漲船高,反而是徘徊不前甚至有所下跌。換言之,無論你選擇當快遞小哥還是買快遞公司的股票,其實都不怎么賺錢。
實際上,快遞行業是一個具有“伴生”性質的行業,如果實體經濟和制造業衰退,那么網購就會受到直接影響,而與網購聯系最為緊密的快遞也自然會受到連帶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網購熱潮連創“輝煌”的2018年,最知名的電商阿里巴巴和京東的股價都是在下跌的。這就說明,電子商務和快遞物流只不過是實體經濟的“附屬品”,經濟總體如果走勢不好,其發展必然受到影響。
并且,快遞并不屬于“輕資產”的行業,大量前期投入將侵蝕快遞業務盈利能力。油價上漲、人工費上升、租金上漲都會致使成本抬升,攤薄利潤。
而由于快遞行業的門檻較低,競爭也是非常的劇烈。這些因素都將影響快遞行業的持續盈利能力。其中的很多規律,和已經衰敗的制造業其實差不多。
據國家統計數據,2018年第三產業增加值469575億元,增長7.6%,是三大產業中最高的。
但是,其中的服務性行業的增加值速度卻比上一年要低,尤其是快遞業務的增長量也是明顯的逐年走低,目前已下跌到兩年前的一半左右??梢哉f,快遞單量的增速早已趕不上快遞從業者的增速,這個行業也將迅速走向飽和。
從一個低端走向另一個低端
說到底,快遞行業屬于“低端服務業”,那些忙碌的快遞小哥,放在十年前,大概率也是進入工廠裝配零件的工人。
十年過去了,大家無非是從過去裝配流水線上的“人肉機械手臂”,變成了現在的“人肉送貨員”。這樣的狀況是堪憂的。在未來的人工智能時代,他們極有可能會像工人被自動生產裝置替代那樣,逐漸被人工智能替代。
說到底,快遞行業的發展不過是中國經濟的一個縮影。大量出現的快遞小哥就如同大量出現的按摩技師、餐廳服務員一樣,成為了低端服務業的代表性職業。
從過去二十年的低端制造業到現在的低端服務業,互聯網經濟給了人們一種產業結構“升級”的幻覺。但實際上,這不是真正的升級,這只是橫向的產業轉移,看似花樣翻新,實際上是左右互搏,換湯不換藥。
這次產業轉移帶來的紅利能持續多久呢?我認為,時間上應該不會超過自加入WTO以來的“低端制造業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