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案是今年內地打擊走私的“國門利劍”專項行動以來,江門海關查獲案值最大的走私案。據香港《東方日報》14日報道,江門海關緝私局去年11月接到舉報,調查員順藤摸瓜,發現一個以徐姓港人為首的大型走私團伙。從2015年1月到案發,該組織貨主在非洲、南美和東南亞等地區零散采購魚翅、鮑魚等,運往香港貨場集中整理、更換原產地包裝,再經海路運至越南;之后通過云南中越邊境口岸申報進入內地,再以火車、汽車運輸到廣州、茂名等地,集散發貨。在海關總署統一指揮下,江門海關緝私局分成四個行動組,在江門、廣州、茂名和云南四地,同時收網,抓獲35名嫌犯。香港海關發言人13日回應稱,海關一直與本港及內地相關部門保持緊密合作和情報交流,并按需要適時采取聯合行動。數字顯示,香港海關從2014年至今年8月,共破獲20宗涉及魚翅走私的案件,檢獲的魚翅重約7900公斤。
在現場,海關人員查獲大批未被處理的鯊魚鰭,以及大量在戶外晾曬的魚翅。魚翅一排排放在架上,在30攝氏度的高溫下暴曬,任由蒼蠅及蚊蟲圍繞。而屋內的“生產車間”,多名“生產線”上的工人蹲坐地上,熟練地處理魚翅。其中“去皮組”的工人飛快地刮去魚翅表皮,而放在地上的多個盆內,水面泛起泡沫,腥臭味充斥整個“車間”。海關人員打開冷凍倉庫后,更看到部分魚翅、海參等海產品被浸泡在疑似化學制劑的液體中,倉庫彌漫著一股刺鼻的藥水味道。
魚翅是由鯊魚的鰭干制而成,“割鰭棄鯊”是取魚翅的主要方法,漁民會把鯊魚的魚鰭割下來,把鯊魚丟回大海。失去魚鰭的鯊魚因無法游動,會沉入海底,最終因饑餓及傷口感染而死去。據悉,過往作為全球魚翅集散地之一的香港西環海味街,近年因環保團體發起拒食魚翅運動,專售魚翅的海味商銳減約七成,相反內地市場急劇發展,此消彼長下,香港海味商近年從供貨轉為從內地取貨,一些人發現內地租金人工便宜后還轉到內地開設加工廠,被捕的港人便是海味進出口商。至于涉事加工廠疑利用化學品處理魚翅,香港海味雜貨商會副主席梁啟康說,脫沙(去除魚皮)的工序,一般是以清水洗凈,但一些商人為了曬干后色澤呈金黃,顏色上好看,一般會用雙氧水。
《東方日報》14日評論稱,全球逾五成魚翅經香港中轉至其他地區,外國環保組織因此形容香港為“魚翅之都”,同時走私情況也相當猖獗。在本案中,內地消費者有最大責任,但作為走私中轉站,加上幕后主腦又是港人,香港也難辭其咎。文章說,香港自詡文明城市,港人自覺高人一等,其實名不副實,不要說走私及消耗魚翅全球第一,就連人均垃圾量都冠絕全球,“香港人大聲批評內地人食狗肉不文明,但食魚翅又有多文明呢?”